7月10日世界杯即将结束,刘建宏在微博上发布工作照并配文“我的最后一场世界杯解说,可以收工了。解说世界杯“插播”诗词、谈论中国足球发展引争议,接受新京报专访回应“足球不只是看的”
7月10日世界杯即将结束,刘建宏在微博上发布工作照并配文“我的最后一场世界杯解说,可以收工了。水哥(水均益)说不应该说与比赛无关的内容,从业务上讲可以探讨,但从我的角度看,世界杯不应该是中国人看球、吐槽的盛会。如果几千万看球的人口是踢球的人口,中国足球还愁进不了世界杯?不管怎样,我要表达。在本次解说的十五场比赛里,这是我的最后陈词。”
解说世界杯“插播”诗词、谈论中国足球发展引争议,接受新京报专访回应“足球不只是看的”。
看世界杯不该是看热闹
新京报:你平时也踢球,是不是踢球的人和不踢球的球迷看世界杯,在心态上不同?
刘建宏:因人而异。我其实只是想利用世界杯的平台发出声音,关心中国足球。比如比赛中有两个球员撞到一起,我说这才是男子汉,中国家长看到会想,这就别让孩子踢球了,错,孩子在球场都不敢拼抢,人生怎么办?所以,看世界杯仅仅是看热闹就太浅显了。足球是塑造人的最好教育方式。有些人听不懂是因为他们不懂,踢球的人才会明白我说的话,明白什么是团队配合。足球是勇敢者的运动,没有一个运动员是不受伤的。足球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方式,这句话大家没有认真听。
新京报:但解说工作是不是还是应该看重一些服务性?
刘建宏:作为从事足球报道这么多年的记者,我不满足把球说成那个样子,so easy。仅仅因为我说了两句中国足球这事就不可收拾了,很多人不明白我想干什么。中国人真的喜欢体育吗?喜欢看和喜欢运动是两个概念,很多人不参与体育。
这是个全民解说的时代
新京报:你说过,中国足球的水平和解说评论员的水平是在同等段位上的,这句话怎么理解?
刘建宏:如果我们处的环境是沙漠,顶多能长出个仙人掌,中国足球和国际差距非常大,在某个领域长出参天大树很难。整体中国足球的水平就这样,制约了所有的东西。
新京报:你觉得作为中国足球评论解说员最困难的地方在哪?
刘建宏:做任何事,你只要在它身上花费一万小时一定能成为专家,我从初中开始踢球,每天看球、写球,一万小时早过去了。但在中国做足球评论员,最大的难题是环境太复杂,有踢球的、不踢球的,有纸上谈兵认为你根本不懂球的。中超相对球迷群体单一,世界杯却众口难调,要求综合素质。一致称赞是不可能的。
新京报:本届世界杯你有对自己做新尝试吗?
刘建宏:我这次尝试的是移动互联时代的解说,过去解说员只能自说自话,现在能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观点,我多次引用别人的微博微信留言。现在是全民解说时代的来临,很多人拿着手机看电视吐着槽,作为解说员,就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。包括冲突性的评论,经过解说员的整合传达出去,才有意思。就像西班牙淘汰之后,叶芝的那首诗。那场败局已定,王梁说,真应该给他们写首诗,我回,哪首?正好我的一个群里有人说,叶芝的《当你老了》。我自己的知识储备里没有《当你老了》,这些微信解说时看特别有帮助,也有调整作用。所以,我不是为了博出位,我没有大名也有小名,我在足球积累的东西已经没有问题了。“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不多了”,这不单单是网友们的玩笑。